前幾天,貧道大致的講了易經繋辭傳的第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其實,想讀懂易經,先把孔子寫的十篇易經讀書心得先讀通,大概也就沒什麼障礙了,繫辭就是孔子的讀易心得其中一部,貧道想,就這樣慢慢講講講,說不定哪天真就可以把繫辭傳給講完了也說不定。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常」字。「常」本來是指什麼呢?是「裳」的意思。古時候上半身穿的叫「衣」,下半身穿的叫「裳」,這個「裳」是只有人在穿的,有些動物、野獸在天氣冷的時候會把一些東西覆蓋在身上,例如鑽到報紙堆、稻草堆裡什麼的,那是因為保暖的本能,只有人,會因為非保暖的理由而在下半身圍上一片「裳」,有人說是羞恥心,不如說是因為「禮」,或者說是為了「制序」。想想,如果人們還是都光著屁股走來走去,遇到對眼的就來上一砲認識一下,那和禽獸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家庭也不會存在,就沒有社會,如此一來教育的根本環境無存,也就不會有文明,所以,老是在講什麼性解放、性開放的人,其實只是在向畜牲看齊而已,路上很多貓貓狗狗老鼠蟑螂十分性解放,性觀念和李宗瑞差不多,還自以為很進步,其實進步得跟畜牲很接近了。到現在,「常」的下半部還是個「巾」字,保留了 部分的原意。
所以,後來「常」就引申出了「分別」、「制序」的意義,事物可以分別、有了制序,就有了規律,有了規律就能夠推理、能夠預測、可以想像。
佛教常說一個詞,叫「無常」,這世間事到底是有常還是無常呢?其實,以道教的觀點來看,你愛怎麼說都可以,如果在你智慧的範圍中能對某些事物預見的到、推想的到,並且知道凡事都有例外,那就「有常」,而超出了你能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當然對你而言就是「無常」了。佛陀雖然講過無常的觀念,但祂也講「有常」,佛陀也說生老病死是常、苦集滅道是常,所以如果事事都以「無常」在看待,那就沒有所謂的「究竟法門」了。
瞭解了「常」,我們可以來看繫辭傳第二句:「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動」、「靜」是很有意思的,代表的內涵很多,道門說「大動為靜」,也說「大靜為動」,很多事物表面上看是動的,其實是靜的,反之,很多表面上看是靜的,其實是動的,而那個「其實」也可能不是真的「其實」,例如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是太陽動還是地球動?生活在現代的你當然知道是哪個在動了,但是太陽真的沒動嗎?在銀河系裡還是在動的,且太陽自己也是有自體星球運動的,像最近不就有太陽風暴嗎!?以前我們沒有技術去理解,也就無法預測,那時就無常了,現在我們能推測出太陽黑子週期,一個突破,無常成了有常。
因此,所有事物還是「有常」的,佛教的重點經文「心經」之中找不到「無常」,只看到「無明」,很清楚,會認為「無常」,乃是因為「無明」,無明就是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沒有理解的智慧和能力,而當那事物的發展在他意料之外時,就會令那個人感覺「無常」,但那是對那一個人而言的「無常」,不是事物本體無常了。
寫得多了,「剛柔斷矣」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