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先講「剛、柔」二字,其實,就是「陽、陰」,剛為陽、柔為陰。
我們常講「剛日」、「柔日」,就是天干地支屬性為陽的「陽日」、屬性為陰的「陰日」。陰陽的理論對於中國人而言十分容易懂,西洋人要理解就比較難一些,因為如之前的篇章裡我們提過,我們有「生、化」的觀念,而不是洋人直覺中「對立」的「分」,所以我們對「陰陽」的理解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調和、相互化生。
「剛柔相摩」就是如此,「摩」是「互動」、「互相影響」、「互相合作」、「互相轉化」的意思,不只是互相對立、攻擊、消耗(當然,在我們的陰陽觀念之中,這種表現也是包含其中的)。
「陰、陽」的關係是如此的微妙,我們充滿智慧的先祖,做了歸納整理,把陰、陽用符號方式示意,成了「爻」,完整的一槓象徵陽,中斷的象徵陰,排列組合之後,發現會排成八個基本圖案,這八個基本圖案可以象徵極大與極小的具體和抽象的事物,而那就是我們熟悉的八卦圖。
很多人覺得談論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是很道教的、很迷信的、很不科學的,其實這種偏狹的觀念很糟糕,就好比我們若提到因果,就說那是佛教的理論,可是「因果」本來就是存在的相對事實啊!不吃東西就會肚子餓,不洗澡身體就會發酸....這不就因果嗎,基督徒轉述上帝的話:「信我者,得永生!」這是基督教在弘法時特地略去複雜的原因解釋而講述的因果論,那基督教是否也就是佛教?當然不是,所以「因果」的論點不是佛教專利,只不過佛教特別將之重點式的提出闡述。
陰陽太極五行八卦也一樣,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活認知,會動的是陽,不動的是陰,會動的要和不動的相互配合來產生一些作用,例如筷子一根是陽,一根是陰,一陰一陽互相配合,你就夾得起菜,刀叉也一樣,切牛排時不就刀動叉不動,叉動刀不動,都一樣啦!這種一動一靜的事物歸結起來,要找什麼當代表咧?找不到,只好用白天大家都在動、黑夜裡大家都靜下來這樣一黑一白的意象概念用圖示表示,就是個太極。
五行、八卦也是,佛家說地水火風四大,跟金木水火土也沒什麼大區別,只不過佛家沒把地底下的金、地表上的土、地面上長出來的木給分析得那麼細緻罷了,而「風」,咱們稱為「氣」,我們認為氣是金木水火土裡頭都有的,所以也就把它包含在裏頭不必說了。
八卦更有趣了,八卦出現是因為那時沒有文字,只好用一些表意的圖案來記錄一些情況,可以說是一種很原始的文字,佛教徒、基督徒可以接受表意的石窟壁畫,可以接受埃及古文、瑪雅圖文、甲骨文、蝌蚪文....就是不敢接受八卦,一碰到就說是異教徒的東西,忙不迭地躲避、逃避,怎麼會這樣呢?八卦的出現比宗教的成形要早許多哪!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所以一個在血統上純中華本土孕育的道教自然而然在教義上就擁有著這些本來就存在民族DNA裡的觀念,但如果要說陰陽太極五行八卦就是道教才會提的東西,那各位看得懂這一段文字的朋友們你們就把自己給小看啦!
大家講「三陽開泰」的「三陽」是什麼、「泰」是什麼?「一元復始」的「元」是什麼、「復」是什麼?「否極泰來」的「否」、「泰」是什麼?「無妄之災」的「無妄」是什麼?「謙謙君子」的「謙謙」哪來的?「井井有條」的「井井」哪來的?大家一天到晚在講八卦,卻老是要給八卦硬塞個迷信的帽子,何必嘛!?
其實講「八卦」,很常是由太極分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少陽、少陰、老陰、老陽)然後才講到四象生八卦的,不過,我個人覺得,大家對「八卦」的熟悉度比四象還高,我們從從天地、自然的具象角度,來直接由「八卦」講起,日後再來延伸的講回四象,說不定更容易理解些,下一回,我們開始把八卦拿來說一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